寿县农村环境集中整治工作简报
第七期
作者: 网站管理员发布时间:2017-06-05点击次数:542

县农村环境集中整治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7年6月1日

 

正阳关镇环境集中整治注重“表里如一”

 

正阳关镇位于淮、颍、淠三水交汇处,系中华名关之一,是一座具有2500多年历史的古镇。农村环境集中整治行动开展以来,该镇在做好清除垃圾、清除杂物、清除水体的基础上,在绿化乡村、美化家园上做好提升文章,从古镇风貌打造到自然村落整治,该镇党委、政府出实招,抓实干,重实效,突出文化底蕴,使千年古镇焕发出勃勃生机。

一、强化措施,抓“四重”。重投入、塑形象。正阳关镇积极筹措资金1000万元,用于镇区环境综合整治,通过基础设施建设,重塑古镇形象,同时,投入520万元用于在机械、人工、硬化、增绿增亮及垃圾设施建设。重民意、广宣传。开通了镇长热线,凡群众合理的诉求特别是关于环境整治方面的必须马上办理;召开村民大会、群众座谈会进行宣传动员,制作广播录音宣传;印发到户一封信5000份,绘制墙画220处,设立户外大型宣传牌30余处,发起党员志愿者、青年志愿者宣传活动20余次。重管理、活机制。成立环境卫生保洁督查小组,对镇区内所有街巷进行巡查;设立环境卫生曝光平台,凡在曝光平台公布的环卫保洁不到位的地方,保洁公司必须在30分钟内整改到位;重参与、强监督。建立群众监督制,镇村居民都是保洁监督员,对群众反映的保洁问题,保洁公司必须在3小时内进行整改。

二、突出“三清”,抓“四无”。按照“三清两化”要求,该镇进一步明确集中整治重点,即要达到地面无垃圾、墙体无乱画、空中无悬挂物、水体无飘浮物的“四无”要求,围绕清理垃圾,重点在整治堆放、拆除圈舍旱厕、整修残墙断壁上发力,由表及里,由点到线,连线成片,逐步深入推进。每村先抓一个自然村庄作为示范点,在整体推进中作为参照。通过近50天的集中行动,全镇共清运处理垃圾3700余吨,清除3处大型陈年垃圾堆放点,拆除圈厕850处,清理乱堆放2600余处,移除草堆930处,清理水塘120口,整理渠道13条,清除墙体商业广告110处,乱涂乱画的牛皮癣即见即除,清除空中横幅、破损标志标牌80余处。各村动用机械、人力,组织专门队伍集中突击,镇村干部现场指挥,各家各户积极参与,形成向垃圾宣战的浓厚氛围。

三、美丽家园,抓“四化”。为提升整治效果,该镇按照绿化、美化要求,对镇域街巷、沿路村庄进行综合改造及墙体涂白,以“广嗣宫巷白银相让”、“贤良巷里出孝妇”、“互让三尺美名扬”等当地传统故事为内容制作墙体宣传彩绘,引导群众知荣辱,明善恶,有诚信、懂礼让、守孝悌,目前全镇涂白墙体96000平米,栽植各种林木12万株;按照“以建促管、建管结合”的工作思路,该镇鼓励各村发动群众,创新方式,积极开展道路硬化、门前绿化、墙体美化以及微田园、小菜地建设实用化,巩固整治成果,提升环境质量。目前,全镇硬化道路3.2万平方,修建村头小广场10处,安装路灯光110盏,设置微田园200余处。修建36处富有地域特色和文化元素的垃圾房,购置各式垃圾箱垃圾桶400余个,每400人常住人口配备一名村保洁员,每个保洁员配备一辆保洁车辆,负责管辖范围内的垃圾收集清运和日常保洁事务。每个自然村庄按人口数配备3-5个垃圾箱,或修建垃圾房,供农户倾倒垃圾,由镇里负责转运。

农村环境整治行动不是面子工程,更要注重由内而外,表里如一。正阳关镇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和生态环境,深入挖掘当地文化特色和建筑特色,注重历史文化传承,着力提升群众素质,完善基础设施功能,推进全域环境整治,基本实现乡村面貌大改善、大提升的农村环境集中整治目标的做法值得借鉴。

 

花门村广泛动员群众参与集中整治行动

正阳关镇花门村共有24个自然村庄,5036人。全县农村环境集中整治动员大会后,村两委及时召开村民代表、党员、村民组会议,利用村两委QQ群、微信群开展广泛宣传发动,与党员签订环境整治承诺书,使广大群众自觉地投入到环境整治中来,全面掀起了环境整治热潮。

该村利用大部分自然村庄都在公路沿线的优势,采取以奖代补30%整治费用的办法,激励村民拆除破旧房屋、圈舍对门前道路进行硬化和绿化,使3000米公路沿线自然村庄,得到亮化、绿化和美化;为24个村民组配备100个垃圾箱、12名保洁员,建立有效的保洁管理机制,使花门村逐步走上了户收集、村集中的良性循环。截至目前共投入挖掘机86台次,420人次,清理乱搭乱建31处,清运粪堆145处,旱厕圈舍246处,转运草堆420处,转运和处理垃圾610吨,墙体涂白17000平方米,新做墙体画740平方米,栽植乡土、风景树木5200余棵,新修花池花坛6处,安装太阳能路灯30盏,村庄整治效果初步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