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出发用“爱”奉献
作者: 网站管理员发布时间:2018-11-08点击次数:2458

她,一名普通的爱笑女孩,无论身处何地,无论身在何职,“从‘心’出发、用‘爱’奉献”是她做人做事的宗旨和追求,从一名“老师妈妈”到一名优秀的税务工作者,她一直走在敬业奉献、志愿服务的路上。她就是寿县地税局机关党办孙婷婷。

2012年2月,还是一名大四学生的她,从辅导员那里了解到在学校东区附近有一家留守儿童学校急缺老师时,不顾父母和室友的劝阻,走进了那栋破旧的教学楼。7个年级、8名教师、150多名学生,平均一天7节课,与学生同吃同住,种种的艰苦条件并没有让这位柔弱的姑娘逃回舒适的大学校园。这里有太多她放不下的孩子,有太多她舍不下的情分:深夜发着高烧的二年级小女孩满脸通红,哭着求她不要打电话给自己那带着两个幼儿的姑姑(她的父母离异,双双外出打工,平日只有姑姑偶尔照看),无奈她只得带着孩子看了医生、吃了药,拥着她进入梦乡,只有她自己知道,那晚对于这个孩子她有多么心疼,又流了多少泪水;平日里整天脏兮兮、调皮捣蛋、不爱学习的鲍同学,在课堂上收到孙老师送的精美蛋糕时,黑乎乎的小脸上留下了感动的泪水。整洁的作业本、工整的字迹,是小鲍同学对孙老师最好的感谢;聪明帅气却极其内向、敏感的潘静宇,在她一次次耐心交谈和真心陪伴下,轻轻地喊出了第一声“老师好”,又赶忙笑着跑开了……这一切的一切,是柔弱的她真情相待的最美相遇,孩子感受到了,家长亦深有感触:一双亲手做的棉鞋、一顿亲手做的饭菜、一包自家种的板栗,虽不值什么钱,却是家长对她最真切的认可和感谢。

留守儿童们孤寂的心灵里,都潜藏着无以言说的伤痛:学习生活的难题、成长的烦恼,无人化解。孩子们需要心理疏导与情感慰藉,每当孙老师要离开,去考试、去工作时,每每想到和这些孩子们在一起的幸福时光,想到孩子们对她的喜爱和依赖,她就打消了离开的念头。顶着国家奖学金的优异成绩、优秀毕业生的最大认可,她有能力可以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在父母和朋友们的一遍遍劝说下,她依然选择了坚持,直到13年初,这个学校由于种种原因解散为止。

13年9月,她通过教师招聘来到了淮南市潘集区潘集中心学校,再次走上了心爱的教师岗位。孩子的天真活泼和自己对教育的热爱让她对乡镇小学环境的简陋没有多少介怀,在这里,她一待就是四年。四年里,她认真备课、精彩上课、仔细批改,是领导、同事眼中的好老师;四年里,她详细了解每名孩子的家庭情况,经常和家长沟通,共同助力孩子健康成长,是家长心中值得信赖的好老师;四年里,她真心呵护每一位孩子,辅导功课、谈心聊天,是学生口中最美的“妈妈老师”。常常有人开玩笑地说,在这么偏远的农村学校,何苦如此负责、如此辛苦?听后她总是莞尔一笑,脑海中却回响着:因为这是教师的职责,更是共产党员的担当。

如果说敬业工作是她的本职,那么每天放学后利用午休和晚上休息的时间帮孩子免费辅导、心灵交流则是她作为一名青年志愿者最真实的写照。每天中午,当其他老师都成群去食堂吃饭时,她在教室里陪着那几个不回家的孩子:有的孩子带了饼,她给送上一杯热水;有的只有零食,她心疼地多买份炒饭;有的在那里学习,她给孩子们答疑解惑……吃好了,学完了,她陪着孩子们聊天、做游戏,在她的教室里总是飘荡着欢声笑语。孩子们特别喜欢和她待在一起,其中两个父母离异的女孩更是将她当妈妈看待,有时下午放学不愿意和爷爷奶奶回去,孙老师征得她们家人同意后,就让孩子和她一起睡在学校的宿舍里,这边备课,那边学习,忙好了再躺在孙老师怀里聊天、入睡。

四年的时间,她给孩子们带来了太多的温暖:每一次测试后,她为进步孩子精心准备的小礼物;每一次家访时,她和家长的耐心交谈、真心体谅;每一次安慰中,她的真心理解和温柔话语,都成为孩子们心中最美好的记忆。附近的村民都说:“城里的娃娃能吃苦,也是真心喜欢咱们娃娃哩!”

16年底,她离开了教师岗位,成为了一名税务工作者。虽然岗位变了、角色变了,但她敬业奉献、志愿服务的初心没有变。每周的义务清扫、每月的扶贫慰问、持续关注留守儿童、积极参加县里组织的各项志愿服务,爱岗敬业的她,志愿服务的脚步从未停止。

爱心和善举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力量,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一个个凡人小事,就能让我们收获身边无限的感动。六年来,孙婷婷一直秉承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在志愿服务的路上坚定地走着……